各位心中对于古风歌曲有没有一个确定的衡量标准?到底怎样的古风才算得上优质?在古风元素无限渗透进流行歌曲的大趋势里,古风歌曲本质上已经可以相当Pop化了。由此,通常所谓的古风色彩更多以元素形态出现在流行歌曲中,或是民族乐器音色或者戏剧唱腔,成为整首歌曲呼应着上古韵味的记忆点。
形式化是一种快速见效的手段,但这并不足够。我总感觉,真正的古风是要在形式框架里注入进更具说服力的内容,比如意境,再比如史诗感。
按照这个思路,我衡量的标准即是:
第一,古风元素使用是否巧妙得当?
第二,古风意境的架构是否具备临场感?
第三,古风所特有的史诗感是否强烈?
若遵循以上三条非常主观的标准,《九尾》就算是我最近听到的达到优质的古风歌曲。其实,只要说出歌曲的演唱者你应该就会同意我的判断,毕竟他在古风音乐方面向来有着高质量产出。《九尾》这首歌曲,是由戴荃来演唱。
当然,《九尾》的成功不只因为有戴荃。它最终能够展现出纯粹的古风品质,是得益于创作、制作、演唱呈现等多环节的高度匹配,也就是体系化的打造。这里需要着重强调歌曲的创作立意,《九尾》是为《神武4》电脑版游戏角色苏轻涂所创作的主题曲,所以它势必要贴合游戏所设立的时代背景,同时,自然也要反映出角色的人物弧光。
这首命题歌曲,它的根基注定属于古风。
按照以上标准衡量,我能够感受到其中值得称道的亮点。首先来谈古风元素。《九尾》核心音乐概念是跨界,融合古风、流行、摇滚等多种音乐形态,如此歌曲里的元素就达到高度充沛,你可以清晰听出歌曲行进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诸多典型化的乐器音色,它们形成了中西互动,古今交错的立体效果。讲究之处在于,虽说繁多但并不但单纯做加法,这里的元素丰富以必要的音乐表达为准绳。
我个人印象深刻的有,节奏方面,采用大鼓与小打配合的模式。前者负责制造出深远的郑重意味,后者负责模拟出纵横江湖战场的急促感。两者互动,就是大场面与小细节间的贯穿,也就是说,既完成了对于时代的描绘,又具体到角色行为的描述。旋律方面,合成器音色与古筝实时对话。特别是第二段主歌时铺陈的段落,电子模拟音色与真实乐器音色相互交融,推展出一条优美的中西合璧的旋律线条。
关于元素,不容忽视的还有戴荃的人声。某种意义上讲,他的演唱甚至要比众多乐器元素更具表现力。在主线围绕古风唱法的基础上,根据歌曲段落转换演唱方式,依照情绪进程控制共鸣位置进而改变声音色彩,这里的人声真正诠释出“百变”的要义。得益于戴荃的演唱,《九尾》不仅完满呈现古风味道,更是极大丰富了古风表现形式,歌曲优在颇富动态的变化。
再来说古风意境。从《九尾》里感受到的,有“马蹄萧萧,半尺梦半浮生”的江湖世界,也有“待我斩落苍穹,再一品千里快哉风”的侠客乾坤,意境突出血肉鲜明的冲突感。这实质上真切体现出苏轻涂这个游戏角色的人物特质。
游戏里的设定是这样:“苏轻涂本为上古魔族灵狐一脉的青年才俊,年纪轻轻就能以九尾之姿态化形为人,被族群长老寄以厚望。但在苏轻涂成长过程中,却因胞妹狐小萌被过继且失踪,而选择与氏族断绝关系,抛弃上古魔族的名姓,开始正式以苏轻涂之名闯荡神武三界,寻找胞妹的下落。”
很明显,苏轻涂象征着对抗精神。《九尾》恰如其分地将这份对抗传达出来,具备确切的硝烟味道,同时又通过将其融入到绵长的推演中,让对抗显现出某种使命感与仪式感。
《九尾》的古风意境没有落入到空泛的场面中,而是拥有易感的氛围以及更重要的是,围绕着人物所展开的画面跟情节。这样设计就深化了临场体验,让听者在一首歌曲里就能够感知到游戏世界中的快意与逍遥。
相比于直观的听觉刺激,意境感染力才是古风歌曲的核心。
而在意境基底之上,建立起来的就是史诗感。所谓史诗感,绝对不局限于宏大阵仗,更关键是要在叙事脉络上体现充分的发展痕迹。这区别于追求瞬刻的“燃炸”视听效果,是要在沉稳深化的节奏里,不惜以多段落,多层次,深藏机关式的手法来婉转地进行表达。
《九尾》正是如此。编曲的心思,歌词文本的阐释,人声的表现力,各个维度无不在意图曲折型的表达路径,亦即塑造出悬念迭起的戏剧化。从这个角度来判断,《九尾》这首歌曲在以传记的方式实现人物刻画。我个人欣赏的,它不贪图廉价的“爽劲”,只是关注于利用足量篇幅来细致展现游戏世界里的时代与人物。
史诗感远不止渲染大场面,更在于外显个体角色的内心。正如《九尾》,它很好地将时代与人物融炼在一起,听懂它你就能听懂神武游戏的世界观,以及,苏轻涂内心的价值观。
《九尾》借古风音乐表达豪情与侠意,“快哉,今寻风纵马,何惧路远”,什么值得去追求?“我”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?这些问题都有了简明的答案。我想,史诗感真正的内核是价值取向,由此才为古风风味带来厚重的可解读性。所以《九尾》本质上传达出来的,除铿锵高亢的气势外,更是一种壮丽的人生态度。
“拥星辰入袖”,“斩落无尽苍穹”,“策马临风”……这般侠客情怀出现在游戏里,出现在游戏人物身上,投射出我们对于理想状态的向往。
古风是一种音乐风格,也是一种精神属性。(文/赵南坊)